我国甲烷排放源及其空间分布、减排路径建议!
日期:2022-03-18
甲烷(CH4)作为仅次于CO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对于全球变暖的贡献率约为四分之一。CH4在大气中的寿命较短(12年左右),采取相应的减排活动可直接降低组分浓度。因此,CH4的针对性减排对于人类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温升控制目标意义重大。根据2014年公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显示,我国当年CH4排放总量为5529万t,约合11.61亿tCO2当量,占比为10.4%,是排放量第二大的温室气体。从全球尺度来看,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CH4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CH4排放总量的18%。
能源活动CH4排放与煤炭产量密切相关。2010~2019年能源活动CH4排放量在2000~3000万t波动,2012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2016年后随着天然气产量逐年增长而开始上升。从空间分布来看,排放主要以油气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和新疆等地区为主。
农业源CH4排放包含畜牧业动物肠道发酵以及稻田等,分别占全部农业源CH4排放量的44%。从时间序列上来看,农业源排放随着牛存栏量大幅度下降,动物肠道发酵排放呈现稳步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内蒙古、四川、云南、新疆等西部地区畜牧业CH4排放量较多,且单位畜牧业产值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区作为水稻主产区CH4排放量较大。
废弃物CH4排放包含垃圾处理及污水等,以垃圾处理排放为主。从空间分布来看,广东、河南、辽宁分别位居前三位,主要分布在人口基数大且以填埋处理为主的地区。2010~2019年全国废弃物CH4排放量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2017年达到峰值。
甲烷减排的国际先进做法
国际社会近年来对CH4减排的关注程度明显增强,多国依据自身发展情况、需求及减排潜力等,开始采取包括专项立法、制定减排战略、提出国际倡议等在内的多形式管理手段。美国在CH4减排方面,特别是在油气领域的减排措施上,走在世界前列,打出了一套集监管框架构建、相关法规制定、专项行动促进、经济措施激励等一体化的CH4减排“组合拳”,主要体现在:
●构建了在《清洁生产法》框架下以州管控为主、联邦调控为辅的CH4监管体系;
●相继出台了包括《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等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颁布实施了油气生产及天然气运输储存过程的有毒空气污染物国家排放标准(NESHAPs)和首部工业CH4排放标准等;
●制定发布了包括《甲烷减排气候行动战略规划》《甲烷减排行动计划》等减排规划和针对具体排放源的农业之星(AgSTAR)、煤层CH4推广计划(CMOP)、垃圾填埋场CH4推广计划(LMOP)和天然气之星计划(Natural Gas STAR)等系列行动,提出具体减排实施路径;
●通过奖励创新及征收CH4排放费等经济杠杆手段引导企业开展CH4减排工作。
我国甲烷减排路径建议
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从加强顶层设计、摸清排放底数、健全监测机制、强化科技攻关、推动重大示范工程、实施经济激励等方面出发,持续深入推动CH4减排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强化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开展CH4减排路线图制定。将CH4排放管控纳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中,制定全面且强有力的CH4减排行动计划,制定CH4减排目标,探索实现CH4浓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提出国家CH4减排中长期路线图,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提出梯次达峰计划。
●系统推进各行业CH4排放现状及监测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人为源CH4排放因子研究以及基于实测的计算方法和其他方法学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建立重点行业排放清单,提升CH4排放的数据质量。同时建立独立、可靠的实地监测机制,从重点行业部门、重点企业入手,制定CH4排放的测量与报告核查的具体要求。
●加快CH4控制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一方面加强大气级、场地级和设备级CH4排放监测、统计、校验、模拟等基础研究。支持自主可控的CH4监测与控制技术装备研发,制定完善CH4排放技术标准。另一方面针对CH4减排开展广泛的工程实践,引导更多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创新,推广最佳减排实践。